翰景源语言培训中心 是一家专门从事青少年儿童学习方法培训、课程研发为一体的综合研究院。是专业从事快速提高青少年儿童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研究与培训服务机构。 使学习者少走弯路,受益终生,帮助参与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名师!
电话:
手 机:13718529177 15996986608
电子邮箱:804232876@qq.com
地 址:北京市平谷区经济开发区6区305-A 徐州分院:徐州市泉山区皇莹大厦409室
第二章 高效课堂流程
流程是生产力
高效课堂有其固定的流程,这一点曾经引起不少老师的质疑。如果课堂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一样,还要不要老师的特色和风格了呢?
实际上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流程,比如我们脱衣服总是要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流程就是生产力,什么样的流程决定什么样的生产力。传统课堂也有流程:课堂导入-解读目标-老师讲解示范-学生倾听记忆-练习巩固等基本环节。这个流程存在的目的就是让大多数老师会上课,但是传统课堂流程更多的是为老师的“教”服务的,它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传统课堂是以“教”为中心的,“教中心”必然衍生出“师中心”。“师中心”理念的流程设计必然将学生身体牢牢的禁锢在座位上,把学生的思想死死地封闭在规定动作内。高效课堂的流程设计是以“学”为中心,“学中心”衍生出“生中心”。“生中心”理念流程设计解放学生的身心,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习就是愉快的活动参与。预习、展示、反馈的“主语”都是学生,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主动参与者,老师是高雅辅助者。流程不同,课堂中的人物关系也不同。现在没有多少老师不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了,高效课堂的流程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参与环境;一套参与有“门”的科学方法;一种参与有“奖”的学习收获。让学生敢于参与、能够参与、乐于参与。高效课堂从流程入手,打破牢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效课堂普适性流程——五步三查
“五步三查”是高效课堂在数年实践基础上总结提升出来的一套适合每个学科教学的模式。它的突出特点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情,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且极大限度地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在步骤命名、环节设计和操作流程上力求简单易记,简便易学,方便教师掌握和运用,并尽可能从方法和规律的角度来指导教师付诸教学实践。
一、“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结构说明
(一)“五步”: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
1.第一步:独学;
2.第二步:对学;
3.第三步:群学;
4.第四步:展示;
5.第五步:总结检测。
(二)三查:课堂上的三次学情调查
1.一查:在学生独学时;
2.二查:在对学、群学时;
3.三查: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
二、“五步三查”基本模式详解
(一)第一步:独学
在独学环节开始之前,通常要进行对上节课有关知识的反馈检查和新课的导入。
1.检查反馈。从检查内容和检查对象上要注意分层次,并重点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是否需要检查,或者检查哪些内容和哪些学生,可依照上节课达标测评的情况而定。
2.新课导入。导入虽然不作为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来看待,但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导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状态、创设学习情境、建构知识系统等方面。导入新课后要明确并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独学。高效课堂下的学生独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就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将问题带入对学、群学中解决。需要说明的是,独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关键。
在独学环节中,设计第一次学情调查。独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独学的巡视调查上,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对导学案独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据此确定独学的时间,适时转入下一步学习。这也就是“三查”中的第一次学情调查。
(二)第二步:对学
对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独学的结果是学生产生了收获,也遇到了困惑;学生之间出现了差异。
1.同质对学。由于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独学速度有快有慢,最先完成独学的同学两两结对,针对独学过程中的困惑进行交流、碰撞。同质对学时间一般比较短。
2.异质对学。异质对学也叫帮扶,是在小组内帮扶对子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帮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针对被帮扶学生的困惑,帮扶学生之间进行碰撞答疑。
(三)第三步:群学
群学主要承载三个功能:首先是夯实基础内容;其次群学环节是对学环节的补充,另外群学也是对展示环节的准备。
1.通对答案,组长(或其他同学)快速给出自己导学简案的答案(或者老师用多媒体等方式统一公布答案),其他成员认真倾听并用红笔做记录。通完答案后,有不理解的、不赞同的以小对子为单位提出来。组长(或其他同学)边读答案边统计各题正确率,这样小组内部基本上确立了共性难题。
2.解疑,小组内会的同学讲给不会的同学听。
在群学环节中,设计第二次学情调查。对学和群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调查的方式可以是巡视指导和组长的反馈。教师就对学和群学时反馈出来的问题和小组备展的内容,灵活调整预设的时间安排;确定大展示的内容、形式、时间,组织全班进行大展示。
(四)第四步:展示
展示的基本原则——“三性”。无论是组内小展示还是班内大展示都要明确,展示是提升,绝不是各小组对导学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为此要突出展示的三大原则,即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
“问题性”是指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问题或易错点。
“互动性”是针对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可以是疑难求助、对话交流、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
“创生性”是指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低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这种生成既有预设中的生成,也有课堂即时性的生成,无论哪种生成都必须是有效的生成,而不是漫无边际、脱离主题的蔓延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课堂,动态生成的课堂。一堂课缺乏动态生成性,这堂课一定是不精彩的,也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狂欢”。
展示的基本方式:展示的方式主要有板书展示、投影展示、语言展示、表演展示四种。
1.板书展示
将要展示的内容或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有重点的进行醒目标注。一方面便于倾听者边听边看,另一方面便于讲解者讲解时边讲边指板书内容脱稿展示。
2.投影展示
展示者将自己的导学案或课本借助投影呈现在倾听者面前,辅助其进行语言展示。投影仪便于快速呈现大量内容,节省时间,但由于数量的限制往往不能同时保留多份内容而没有黑板更受欢迎。
3.语言展示
展示者对其展示内容进行讲解、总结、提升,其他同学的质疑、补充等互动也从属于语言展示类。
4.表演展示
表演展示是更为高级的展示形式。学生可以对展示内容进行加工,利用更加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某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例如课本剧、小品、相声、三句半、对联、诗歌朗诵、绘画等等。
展示时一般需要前两种展示形式与后两种展示形式结合,这样会使展示更立体,更鲜活。
(五)第五步:总结检测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进行梳理,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检测。
1.总结梳理。内容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纠错本或者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双色笔标记。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同学整理完毕可以口头介绍,可以老师用课件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
2.达标检测。教师根据所准备的达标检测测试题(也可以临时添加题目)组织小对子、小组长检查或抽测。题目的设计上要体现分层次的原则,按照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的顺序进行设计,要简而精。达标测试检查的形式灵活多样,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长之间互查、小组长检查或是抽查部分学生,但最终要达到把握学情,了解每一名学生尤其关注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情况的目的,这也是对下一节课反馈检查的主要依据。
在最后的总结检测环节中,设计进行第三次学情调查。教师了解整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下节课课前反馈和单元测试的依据。
熟练掌握并使用“五步三查”课堂流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鉴于实际推进过程中的困难,综合多年课改实际经验,我们将课改分为“起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流程形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样做可以有效分解难度、减缓坡度使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步步为营、稳步推进。
第一节 起始阶段的课堂流程
独学是“五步三查”的第一步,也是对学、群学、展示的基础工程,而且是在课改起始阶段需要重点夯实的教学环节。
高效课堂的独学不等同于传统课堂的预习。传统课堂的预习是为教师的讲授做铺垫,老师会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时间和预习任务,但这种预习往往是“形式化”的。学生这样的预习往往是为老师的讲授服务的,学生总认为“反正老师要讲”,效果无所谓。
杜郎口当年的“预习、展示、反馈”的学习模式实际上就是老概念解释新概念的办法,便于被大众理解。预习也是学习,为了突出这种学习的独特性我们将其称之为“独学”。
学生的独学多侧重于基础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所以学生独学之后老师需要根据独学检测的情况进行精讲。因此起始阶段的课堂流程为:独学→精讲示范→达标检测。重点在于夯实独学,同时尽量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
独学
一、独学步骤
这个阶段的独学主要针对“导学提纲”(导学案的雏形)中的内容,目标的明确、教材的研读和习题任务的完成。
(一)导入新课。将导学提纲下发给学生后,老师创设学习情境,进行课题导入。教师对情景的预设应做到启迪性、趣味性、知识性、关联性等特点。
(二)明确目标。学习目标要明确出示在黑板上,老师请学生朗读或齐读学习目标并且对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圈画并引导学生进行解读。
(三)研读教材。在“导学提纲”中“教材导读”的引导下阅读教材。边读边思,边读边记,勾画出教材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子,关键步骤(理科)。完成对字词、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的识记,对文章大意、基本步骤、原理的理解。对自己不理解的部分用“?”进行标注,在课本相应空白处记录自己的笔记。
(四)完成题目。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完成“导学提纲”中的“习题任务”,并用“?”、“!”“。”进行标注。
(五)独学检测。独学完成过后设计“独学检测”环节。对基本的字词、概念及其基本运用进行检测,在掌握学生的独学效果同时为老师的精讲示范提供事实依据。独学检测的形式很多,可以采取“书面检测”和“上板检测”等方式进行。
1.书面检测。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或者下发小纸条的形式对独学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公式及生字词进行检测,要求学生写在指定的《独学检测本》上,或者小纸条上。(进阶策略:初始阶段老师可以抽查每个小组的某个层次的学生,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请学科代表、小组长当助手,检测独学情况。)
2.上板检测。教师根据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展示内容。上板基本上与书面检测的方法一样,不同的是上板检测更能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检测的结果公之于众,一目了然;上板检测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板书质量与板书速度;上板检测更便于老师掌握学情,对接下来的“精讲示范”更有针对性,所以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以“板面检测”为主。(温馨提示:最好采取相邻板面同学不写同一题的原则,这样可以避免抄袭。)
独学检测结果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成绩,填写在《课堂评价表》内。
二、独学的保障
仅仅有步骤还不能保证独学的质量,要想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独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保障。
(一)时间保障。独学要有充分的时间,起始阶段的独学最好课堂上完成,即便是自习课老师也必须在场。老师要权衡学习内容与学生学情,制定相对合理的时间,时间设立的依据是能使大部分的学生完成大部分内容为宜。(温馨提示:课改之初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匮乏和老师对学情了解的粗浅,学生独学效率很低。这是正常现象,老师们不必灰心,贵在反思与坚持。)
(二)规则保障。静、思、批、快是高效课堂独学的四项规则。静,要求独学时保持教室内绝对的安静。学生遇到困难时不允许与同学讨论,但遇到题意不清等情况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思,学生独学时要认真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导学提纲上的问题,尽量克服畏难情绪和依赖心理。批,学生在独学的过程中要对导学提纲的完成情况有所批注。这种批注通常用三种标点符号来呈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在该问题处画“?”;学生会做的,确定正确的,甚至是对该题有一定的方法与规律的总结用红笔在该处画“!”;(温馨提示:课改一段时间后,简单的基础题可以不用一一画“!”,但难度较高,价值较高的问题需要标注,课改进入“发展阶段”之后学生自然能够把握。)学生对导学提纲的某些题目似是而非,不敢确定最终答案的用红笔在该处画“。”。通过三种符号的批注,学生不但有了学习思考的过程,同时对自己的独学情况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为接下来的对学、群学环节提供了事实依据。(温馨提示:独学时不要刻意要求学生将所有的问题全部完成,但是绝对不允许没有思考,没有批注。老师还可以借助一查对个别同学“盲目”画“?”的现象予以评价)快,一般在下发导学提纲时老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先浏览整份导学提纲,了解导学提纲中所涉及的内容,并对独学环节做时间分配。过程中不断提醒自己集中注意力,加快节奏。
(插图2-01)
(三)评价保障。独学环节老师对各小组的评价也十分重要,这也是强调老师必须在场的原因之一。评价的依据就是“静”、“批”、“快”的标准。学生课上独学时,老师要始终巡视在各小组之间,一方面发现个别不投入的同学,及时提醒并提醒其组长,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小组相应的减分处罚(一般是每人次扣一分);另一方面了解各组、各层次学生导学提纲完成(批注)情况,对典型学生、典型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三个方面就是时间的掌控,独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每个小组的独学进度,老师可以设定一个时间任务量,(如:独学时间的一半应该完成的任务量)然后查看各小组的完成情况,每个小组有几人次便加几分,并及时进行量化评价,将评价结果填写在《课堂评价表》中。如此一来各小组学生独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温馨提示:此处重点不在加分,重在提醒学生提高效率。)
精讲示范
独学完成后,老师根据课前的预设结合独学检测情况就部分重、难知识点进行讲解。这里的讲解不单是知识上的解疑答惑,更是展示标准与讲解方式的示范。老师将自己定义为学生中的一员,用要求学生展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除老师的精讲示范之外还可以鼓励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尝试性展示。学生的展示重点强调声音洪亮、站位正确(以不挡住倾听同学为准)、肢体语言到位,学生展示能做到以上几点的,老师可以在《课堂评价表》中酌情为其所在小组加分。其它展示标准可参照《杜郎口课堂展示之歌》:
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
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
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
一握拳,一挥掌,嗯啊口语别带上。
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老师或同学展示时学生要认真倾听,并及时做笔记及相关问题的修改,根据实际情况将独学过程中的标注进行修改。
达标检测
起始阶段的达标检测形式比较灵活,可以是口头检测、书面检测,也可以是上板检测,类同于“独学检测”。评价结果依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在《课堂评价表》中。
附:
课堂评价表
|
独学 |
展示 |
达标 检测 |
总分 |
|||
静 |
批 |
快 |
独学检测 |
||||
一组 |
|
|
|
|
|
|
|
二组 |
|
|
|
|
|
|
|
三组 |
|
|
|
|
|
|
|
四组 |
|
|
|
|
|
|
|
五组 |
|
|
|
|
|
|
|
六祖 |
|
|
|
|
|
|
|
使用说明:“静”、“思”满分各为10分,根据各小组纪律和批注情况减分或加分;“快”就是根据规定时间内每小组完成指定任务量的人数进行加分,每人加1分;“独学检测”、“展示”满分各10分,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加分;总分就是本节课各小组的最终得分。
第二节 发展阶段的课堂流程
经过课改“起始阶段”的历练,学生的独学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升,在老师的“精讲示范”下学生的讲解和倾听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进入发展阶段后“导学提纲”变成更具导学功能的“导学简案”,这进一步成就了学生的独学、讲解能力。
另一方面小组内的个体差异依然明显,老师的“精讲示范”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如何缩小小组内的“贫富差距”?惟一的办法就是利用小组内的差距进行“兵教兵”。既然一位老师很难满足全班所有学生的需求,那么就干脆多复制几位“小老师”。小组群学便在这个阶段应运而生了。
发展阶段的课堂流程为:独学→群学→预展→展示→达标检测。
独学
这个阶段的独学步骤和“起始阶段”的独学一样包含导入课题、明确目标、研读教材、完成题目和独学检测五个步骤。进入发展阶段以后独学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在课堂上的独学和“起始阶段”一样,老师在各小组中巡视了解学情并对各小组的独学情况进行评价,这便是课上独学的“一查”方式。一查的结果以总分(“静”“思”“快”的成绩综合)的形式计入《课堂评价表》。
课外独学时,老师不在场如何了解学情并进行评价呢?这时老师可以安排小组长在上课前将互查小组(班级内互相检查的小组)成员的导学简案逐一进行检查,老师也需要在班内进行巡查了解,这必须是在刚刚进入教室的第一件事,目的是督评独学的真实性、有效性。本组的“导学简案”按组员编号顺序排好,每小组一摞,老师可以迅速浏览逐组进行批阅。浏览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批注“?”和“。”的典型题目,老师只需要重点关注每小组的中等层次的“典型”学生即可。为促进学生独学的质量,老师可以对各组的独学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不外乎学生的认真程度、完成情况。我们可以为此设计一个简单的《课外独学一查评价表》进行结果统计。将各小组表现优秀或较差(温馨提示:评价的依据是不同小组同层次学生之间的比较)同学的名字填写到对应的栏目中,并给出每个小组独学的最终得分。将独学的最终得分计入课堂评价中。下面是课外独学“一查”的评价表。
课外独学一查评价表
|
优 |
差 |
得分 |
一组 |
|
|
|
二组 |
|
|
|
三组 |
|
|
|
四组 |
|
|
|
五组 |
|
|
|
六祖 |
|
|
|
使用说明:老师在浏览各小组导学案(一查)时,将本小组完成情况好的和完成情况差的学生姓名分别写在对应的表格内。可以简要说明优点或缺点,并将各小组的最终得分写在最后一栏的得分处,老师上课前先简要反馈独学情况,并将最终各组的分汇总至本节课课堂评价表内。(温馨提示:本表格一般以PPT的形式出现,便于记录,便于反馈。)
群学
独学完成之后,小组内部学习情况出现差异,差异形成资源。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特在此阶段设立群学环节。群学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温馨提示:对于小组成员超过七位成员的情况下,可分亚组进行群学。)以讨论交流为主的学习形式。
一、群学目的
(一)巩固基础知识,排查学生因粗心等原因在基础问题上出现的错误。
(二)提炼本组共性难题并尽可能在小组内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解决掉。
二、群学步骤
(一)通对答案。小组长召集小组成员进行靠拢(温馨提示:可以在小组桌面处,也可以到小组板面处进行,如果教室空间合适,建议后者。)小组长宣布自己导学简案的答案,其它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在自己的“导学简案”上做相应标注或修改、补充。小组长每对完一题,小组成员以举手的方式向小组长反馈自己的答案是否与小组长一致,小组长统计每道题答案的分歧情况。(进阶策略:“群学”环节设计之初,组长主持,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可以发展其他同学主持或者轮流主持。)
(二)组内解疑。小组长根据统计情况确定本组群学任务,安排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讲解。(进阶策略:“群学”环节设计之初,学生讲解能力较差,主要由小组长进行讲解,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小组长可以根据难易程度将本小组成员分成两个层次,分别由不同层次学生负责讲解甚至后期学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灵活结队。)小组长维持纪律并根据时间设定灵活把握群学进度,最大限度提高群学的效率。
(插图2-02)
(三)群学保障
1.过程评价。和独学一样,老师在各小组中巡视对学生学情进行了解完成“二查”。同时,了解各小组的群学状态和群学的效果。这个环节的评价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老师可根据学生状态、各小组讨论效率和具体引导需要进行评价。
2.培养小老师。群学环节老师除“二查”之外还要担负起培养“小老师”的责任。遇到小组内共性的难题,小组内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会请示老师,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讲解。(锦囊妙计:老师的讲解一般以反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只针对学生思维过程中很关键步骤或关键知识点进行点拨,点到为止,不可在某个小组“纠缠”太久而不能把握全班。)讲解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学生问老师,老师讲解后问学生是否听明白,学生表示明白之后老师请学生再讲一遍,发现学生确实能讲明白之后再让该学生讲给其他小组成员听。全班普遍性的难题,老师可以暂停群学,做关键步骤的统一精讲。
群学环节末老师根据预设和实际学情分配各小组展示任务。
预展
为保障小组展示的质量,在发展阶段介入预展环节,尽管这个阶段我们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但越是时间紧张越要重视预展环节,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温馨提示:随着课改的深入,预展慢慢变成群学的一项内容,不再以独立的环节形式存在。)显而易见,只有准备充分了,展示才能顺畅、才能精彩、才能高效。
预展环节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领到展示任务后,小组长再次统一所要展示题目的答案,明确展示策略(展示过程、讲解思路、突出重点等),确定板书内容。
二、小组长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一般包括:板书、主持、读题、分析讲解、总结等。(温馨提示:可根据任务量大小安排具体人员数量)
三、内容确定后,板书员迅速到本组板面前进行板书。这个阶段学生板书速度仍然较慢。时间允许的话,老师可安排学生课前将题目提前板书在黑板上,或者干脆不抄题;对于像几何等科目可以提前将图形画在黑板上。对于答案文字比较多的文科,预展环节学生只需板书问题提纲,理科只需板书解题思路或过程即可。重点、易错点可用黄色粉笔标记,修改用红色粉笔。(温馨提示:通常情况下课改之初小组全体成员都要上台展示,大体分工一般是同一道题目的主持、读题、分析、讲解、总结等。)
四、其他组员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展示演练。展示演练重点包括:声音、站位、肢体语言、发言顺序等。
展示
这个阶段的展示和“起始阶段”展示的标准要求一致。不同的是:起始阶段主要以老师示范性的精讲展示为主,以部分优秀学生尝试性展示为辅。而这个阶段的展示要求老师退居二线,将“舞台”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展示过程中老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质疑和补充。(进阶策略:初期以老师点评、质疑和补充为主,逐渐鼓励其他小组学生参与。)
(配图2-03)
一、小组展示的步骤
(一)小组成员边喊本组口号,迅速走到本小组展板前。
(二)主持人开场白:“大家好,我是XXX组主持人XXX,下面由我们小组为大家展示XXX题,首先有请XXX为大家展示”。
(三)小组成员依次进行展示,过程中有小组长过渡,或者直接由上一位同学展示完成后引出下一位同学:“有请XXX同学”。
(四)内容展示完毕,主持人:“我们小组的展示完毕,谢谢大家”。
二、小组展示的保障
(一)氛围创设。在班级内营造“展示无错”的氛围,改变传统“乖孩子”的观念,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氛围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各学科老师要有“静等花开”的耐心,要多鼓励、多指导、多树立展示的典型。
(二)活动促进。除了课堂上的展示,还可以多开展类似“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这样的拓展活动,放松学生身心,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力。
(三)评价引领。展示的标准即评价的标准。此阶段老师可以设展示环节满分15分,展示组的声音、站位和肢体语言各占5分,老师进行评价时可以有意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做出适当期望。(温馨提示:不要一把尺子量所有学生,要适当放宽部分学生的标准,重在激励其进步。)(进阶策略:一开始由老师引导、示范评价,逐渐将评价权下放给小组。)
(四)总结检测。导学简案设有“总结梳理”模块。展示完成后学生各就各位,就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难点、易错点、方法归纳进行梳理。(温馨提示:语文、数学等语言学科中可能还设计仿写、学习感受等习作练习。)总结梳理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分钟。梳理总结之后进行达标检测。与独学检测类似,达标检测的成绩依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在《课堂评价表》中。
附:
课堂评价表
|
独学 |
群学 |
展示 |
达标测评 |
||
声音 |
站位 |
肢体 |
||||
一组 |
|
|
|
|
|
|
二组 |
|
|
|
|
|
|
三组 |
|
|
|
|
|
|
四组 |
|
|
|
|
|
|
五组 |
|
|
|
|
|
|
六组 |
|
|
|
|
|
|
使用说明:独学评分标准仍然和“起始阶段”一样,但是本表格内不在详细呈现评分标准,满分为15分,群学根据各小组组织和效果进行评分,满分20分;预展则根据各小组分工、板书、速度惊醒评分,满分10分;展示主要根据各小组声音、站位、肢体语言进行评分,每项5分,展示总分15分小组全员参与额外加分;达标检测根据各小组达标情况,满分10分;总分为本节课各小组最终得分。
第三节 成熟阶段的课堂流程
高效课堂成熟阶段的完整流程为: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总结检测五步,其中在独学、对学和群学、总结测评三个阶段各进行一次学情调查。最终成熟的课堂流程叫做“五步三查”。
独学
起始阶段我们就着重夯实了独学。在学生独学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精讲示范。独学过程中用“?”、“!”、“。”对问题的标注非常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接下来对学环节的效率。
独学时老师对学生的独学情况进行“一查”,方式与“发展阶段”相同。
对学
对学是两个成员之间展开的“一对一”学习形式,(温馨提示:小组成员出现单数的时候某个对子组可以是三个人。)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是最高效的讨论形式。(高效思维:学生讨论形式由发展阶段“一对多”的群学到这个阶段新引进的“一对一”的对学,组织权由“组长”逐渐过渡到组员实际上是高效课堂中“权力下放,责任上移”的思维模式。)
为什么在这个环节才引入对学呢?
首先,上个阶段的课堂实操为“对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初步培养了小组长以及部分组员的组织、讲解能力及其他组员的倾听能力。
其次,进入成熟阶段,“导学简案”升级成了导学功能更加强大的“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所有同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讲解能力。
对学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同质对学”,一种是“异质对学(帮扶)”。步骤一般是先同质、后异质。
一、对学步骤
(一)同质对学:独学(课上独学)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导学案完成速度有快有慢。在规定的独学时间内,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一定会率先完成独学任务,这时候小组内甚至小组间的这部分同学可以自发、自由组成同质对子。(温馨提示:最先完成的同学毕竟是少数,可以组间结对,随着完成人数的增加而更多的同学就近选择组内结对)“同质对子”的出现使得交流不再是单纯的帮扶讲解,成绩优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的独学收获与困惑互通有无、碰撞交流。根据“最近发展区间”理论,在诸多培养“尖子生”的方式中“同质对学”无疑是效率最高、效果最佳的方式,没有之一!
(二)异质对学(帮扶):同质对学结束后一般独学的时间也就结束了。(温馨提示:以时间为准,独学时间结束,无论是“同质对学”还是“独学”都要让位于“异质对学”)这时候组间结对子的同学各自归位,进行异质对学。异质对学更多的是一种帮扶,(温馨提示:帮扶是双方受益的过程,一方面,被帮扶者学习上有一定的提升。另一方面,帮扶者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它的一般步骤是这样的:
1.帮扶同学了解被帮扶同学的“?”问题和“。”问题;
2.帮扶同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讲解;
3.讲解完成后帮扶同学追问被帮扶同学是否听懂;
4.如果被帮扶同学已经听懂,要讲给帮扶同学听,如果没听懂,帮扶同学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
(温馨提示:对学可以在座位上进行,也可以在黑板前进行。建议板面充足的班级在小组板面的基础上划分每个对子组甚至每位学生的专用板面(对子组两位同学版面相邻))
(图2-04)
二、对学保障
对学环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保障措施才能够取得“知识超市、生命狂欢”的效果。
(一)对子建设。对学的开展离不开对子的建设,对子的建设实际上是小组建设的细化。每个小组根据学生学情分为两个层次,再根据学生性格、性别及人际关系等因素进行两两结对。
(二)捆绑评价。异质对子是“捆绑”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无论课堂、作业、纪律还是成绩等等都是以两人的平均水平作为评价依据的,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黄金搭档”、“最佳小老师”、“进步小明星”等奖项。具体评价方式我们会在相关章节详细介绍。
群学
在充分对学的基础上,对子将仍未解决的问题“?”和“。”问题进行汇总,形成群学。群学的步骤和“发展阶段”相同,只不过在反馈共性问题时,不再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对子为单位。
对学和群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状况进行“二查”,方式与“发展阶段”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侧重于对“对学”环节的评价。
进入成熟阶段的课堂上不再设“预展”环节。老师直接将展示任务分配到小组,小组群学的后半段进行展示准备。
展示
展示环节在三个阶段中都存在,但是三个环节中展示的内涵却不尽相同。“起始阶段”的展示以老师精讲示范、学生尝试为主,这个阶段特点可以概括为“由师到生”;“发展阶段”的展示以小组展示为主,老师进行点评、追问、补充、质疑并逐渐引导其他学生在展示中进行互动,这个阶段特点可以概括为“师生交替”;“成熟阶段”的展示仍然是学生展示为主,而点评、补充、质疑则主要是倾听的学生发起的,这个阶段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生生互动”。(温馨提示:此阶段应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补充,并且在评价中对于特别有价值的内容酌情加分。)(高效思维:老师逐渐示范引导展示组学生进行展示,然后引导除展示组之外的倾听组学生质疑、补充,最终实现展示环节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碰撞交流,从过程上看,这是导学思维,从结果上看则体现了权力下放责任上移的思维。)
成熟阶段的展示环节要体现出三个基本特性:层次性、内涵性和互动性。
一、展示的特点
层次性:与本阶段的重点环节——“对学”相呼应,展示时应该有两个层级的展示标准,即“被帮扶者”和“帮扶者”。“被帮扶者”的展示要求相对较低,更侧重于基本标准和相对简单的问题;“帮扶者”的展示标准要求相对较高,所展示的问题难度相对较大,并且要对帮扶者与被帮扶者的展示情况进行捆绑评价。(温馨提示:小组建设章节有详细介绍。)
内涵性:成熟阶段的展示不再单纯地要求形式上的标准,但前提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练习中展示标准已经内化成学生展示的基本素质。这个阶段的展示更注重“内涵”,尤其是“帮扶者”层次学生的展示更要内外兼修。如果是朗读就要声情并茂、感情充沛;如果是讲解就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如果是质疑就要有理有据、直中要害;如果是总结就要纲举目张、疏而不漏;如果是创生就要另辟蹊径、耳目一新。
互动性:生生互动是这个阶段展示的主要特点,每个小组展示完成之后其他小组都要对本小组的展示进行质疑和补充。质疑包括:疑问、设问;补充包括:补充、拓展、总结等。
(二)展示的步骤
在发展阶段步骤的基础上,每小组展示完成后在末尾加上一句话。“我们组的展示完毕,请问大家还有什么质疑或补充吗?”然后其他小组进行质疑、补充、提升等等,展示组成员要对其他小组的互动表示感谢。(温馨提示:小组展示之中,需要认真倾听,也不允许打断展示者的思路而进行质疑或补充。)
三、展示的保障
(一)评价保障。这三种特性离不开评价的引导,与“发展阶段”的展示评价标准相比,此阶段将展示的“声音”、“站位”、“肢体语言”统称为“标准”,另外增加“讲解”和“质疑、补充”两项。
(二)教师引导。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他人的展示进行质疑或补充,就展示中的错误、重点、难点进行提问,教给学生质疑、补充的思路,在赏识与期待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补充水平。
总结检测
该环节与“发展阶段”的环节类似,只是此时梳理总结更多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另外这个阶段着重强调对子帮扶达标。
课堂评价表(总分)
|
独学 |
对学 |
群学 |
展示 |
达标测评 |
||
标准 |
讲解 |
质疑、补充 |
|||||
一组 |
|
|
|
|
|
|
|
二组 |
|
|
|
|
|
|
|
三组 |
|
|
|
|
|
|
|
四组 |
|
|
|
|
|
|
|
五组 |
|
|
|
|
|
|
|
六组 |
|
|
|
|
|
|
|
使用说明:独学环节的评分和上阶段一样,满分仍为10分,对学主要根据帮扶对子的对学情况进行评分,满分15分;这个阶段的群学包含预展,满分15分;展示环节评分依据有所变化,上阶段的“声音”、“站位”和“站姿”统称为标准,满分5分,讲解满分5分,质疑补充根据各小组参与情况,原则上每一人次参与加一分,质疑补充无价值不加分,质疑补充价值价值较高的快额酌情加分,全员参与的额外加分;达标检测满分10分;总分为本节课各小组最终得分。
第四节 后流程时代
蝴蝶从幼虫蜕变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重塑”自我的阶段,那就是为自己建造起一间叫做茧的小“房子”,在这个密闭、安全的小房子中,它的生命发生着脱胎换骨的羽化。高效课堂建设的过程与之十分相似,高效课堂的模式就相当于茧,而课改的“起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就是作“茧”的过程。而课堂流程就是模式最主要的承载者,那么流程“保护”的是什么呢?
高效课堂在流程建设的过程中有两个“生命”日渐发育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日渐成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并发展学生的理念与驾驭课堂的技术日渐成熟。这两个成熟促使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的能力越来越强,于是需要展示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越来越少,而且流程中各环节的衔接自然顺畅;老师在课堂驾驭上的游刃有余才能凸显本学科的特色与各种课型的个性。
茧能自保,亦能自缚。
“毛毛虫”期待明天有一双美丽的翅膀,流程内部的“生命”成熟终会打破固有的流程,在未来高效课堂最终呈现出行云流水且异彩纷呈的课堂形态。
一、自动化
独学到对学、对学到群学、群学到展示、展示到总结测评,不再需要按照老师的“剧本”一帧一帧地按时间播放了,而是进入自动播放模式。课堂环节的过渡全靠学生学情顺势而为,浑然一体。后流程时代在各环节所占时间比重上,最明显的特点依据学情确定各环节所用时间。
二、课型化
进入成熟阶段的课堂流程在学科差异的基础上,同学科内部因学习内容的不同课堂流程也发生了变化,衍生出了阅读课、作文课、新授课、章节复习课、专题练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课型。
三、信息化
随着课堂上学生能力的增长,以及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高效课堂对信息的处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明显,当然课堂也越来越开放。
四、本土化
小学与中学、城市与乡村、学校与学校的课堂,在共同的高效课堂理念下也逐渐呈现出本土特有的元素和特点。
五、生活化
高效课堂的概念绝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也不局限于课上的40分钟。高效课堂通过改变学习方式逐渐影响师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最终通过有限的在校学习、工作时间影响人的一生,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高效课堂终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下,经历了“起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在不断的建设与创新中,学生学习能力不断增长,老师的幸福指数逐渐增长,最终会迎来不惟模式、不拘一格、百家争鸣的教育新时代。
上一篇:没有了